最新推荐
科学佛学幸福人生 5/7
2012-09-15 23-13-37 来源:博山正觉寺 作者:仁炟法师 点击:次
第五章 佛教的基本原理
一、佛教的真谛
佛教不是空洞的说教。佛教是可以修证的,可修可证,能修能证。可修可证,是说修行人,可以根据佛陀的教导和佛经的指引,循序渐进,断惑证真,证悟涅槃。
能修能证,是谓修行人,能够根据佛教修行的方法与次第,登堂入室,破迷开悟,成就菩提道果。
佛教的经典书籍浩如烟海,林林总总,不外教理行证四事。明白教理,依法修行,依修证果。
佛教的修持法门六度万行,异彩缤纷,盖由戒定慧三无漏学为次第。由戒生定,因定发慧,证悟菩提。
佛教的真谛如永明延寿禅师在《宗镜录》中所云:“伏以真源湛寂,觉海澄清,绝名相之端,无能所之迹。”
“故得法性山高,顿落群峰之峻;醍醐海阔,横吞众派之波。似夕魄之腾辉,夺小乘之星宿;如朝阳之孕彩,破外道之昏蒙。”则展示了佛教的博大、深广。
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顿悟成佛,悟到什么?
悟到:缘起性空。
佛教最基本的原理,就是缘起性空。
缘起:即世界上没有独立存在的本体,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,一切都在不停地生灭变化着,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,因缘散灭而消失。一切事物缘聚则生,缘散则灭。人有生老病死,世界有成住坏空,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法,或称缘起法。
性空:因缘和合所生的一切事物,没有固定不变的本体,究竟而无自性,故曰性空。
缘起是事物的现象,性空是事物的本质。缘起是事,性空是理。缘起是相,性空是体。从缘起的事相上显性空之理,在性空之理上现缘起的事相,二者互不矛盾。
如《大品般若·道树品》云:“诸法和合因缘生。法中无自性。”
《阿含经》云:“十二缘起。甚深甚深。难见难了。而缘起之寂灭性。更难通达。”
此中“十二缘起”,即是“无明缘行。行缘识。识缘名色。名色缘六入。六入缘触。触缘受。受缘爱。爱缘取。取缘有。有缘生。生缘老死。”就是说明诸法因缘而生,因缘而灭,相依相对,本无定性之理。
佛陀智慧第一的大弟子舍利弗,就是因为听闻缘起法之后,随佛出家修道的。当时他听到马胜比丘说:“诸法因缘生,诸法因缘灭。我佛大沙门,常作如是说。”
缘起性空,用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。譬如一座房屋,它的建成,是由钢筋、水泥、人工等,诸多因缘条件和合而完成。同时,房屋也将因诸缘的离散而消灭——或因水灾而冲垮,或因火灾而焚毁,或因年久而倒塌……虽然房屋无自性,但其相宛然,仍然不失其作用。
由此可知,房屋只是以诸多的因缘条件而成,而没有房子自我的独立实体。离开这些因缘条件,房子便不会存在。
既然离开诸缘没有房屋的存在,这就是无自性,无自性就是空。这就是缘起性空。房屋是这样,其余一切事物也是这样。
缘起性空是宇宙人生的真理。世界上的森罗万象,如山河大地、花草树木、人类动物,乃至微尘沙砾等,都是因缘和合而生,也都将随着因缘分散而灭。因此,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现象的“有”,都是缘起而有;因为缘起而有,因此它的本性是“空”。
三、佛教的理念
基于缘起性空,佛教的理念有:众生平等、因缘果报、藏识不灭、六道轮回。
1、众生平等
佛陀在菩提树下,睹明星而悟道。悟道后第一句话即:“奇哉。奇哉。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。唯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。”
如来智慧德相,又称佛性,也叫自性。《大乘入楞伽经》云:“有七种自性。所谓集自性。性自性。相自性。大种自性。因自性。缘自性。成自性。”
这些自性,众生本有。无始劫以来,众生妄想执著,产生种种无明烦恼,覆盖自性,而在六道中轮回不已。佛教的修行就是去除烦恼,剥离无明,显现自性。
既然众生皆有佛性,将来都要成佛,只是时间问题而已。从教理上讲,佛佛平等,众生平等,众生与佛平等,平等平等,平等不二。法性一如,性相不二。
释迦牟尼佛不仅在教理上,而且在事相上,都贯彻众生平等的原则。古印度,社会分成婆罗门、贵族、平民、奴隶四个阶级,而贵为太子出身的释迦牟尼佛主张废除阶级对立,倡导众生平等。优婆离尊者出身奴隶,是个剃头匠,成为持戒第一的佛陀十大弟子之一。
缘于众生平等的理念,佛教提倡慈悲为怀,大慈大悲,看天下一切男人是我父,天下一切女人是我母。如《华严经》所云:“如敬父母。如奉师长。”“令众生欢喜者。诸佛欢喜。”
佛教主张“无缘大慈”与“同体大悲”,又把众生平等的意义推上更进一步的高度。慈是予乐,悲是拔苦。主张人饥己饥、人溺己溺,宇宙间一切众生,人我一体,休戚与共,骨肉相连。
既然众生平等,佛教不主张杀戮,主张和平,要讲和谐。要求人与人之间、人与自然之间、国家与国家之间,都不要有争斗,要和谐相处。
2、因缘果报
因是一切事物内部的因素,缘是外部的条件。因是主因,缘是助缘,由因缘和合所产生的事物称果。因缘果报,简单的解释,就是“种什么因,得什么果”,这是宇宙万有生灭变化的普遍规律。
四祖道信大师云:华种有生性,因地华生生。大缘无性合,当生生不生。
佛教的因果观源自“缘起性空”的道理,旨在阐明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依仗因和缘,才有果的生起;而此果又成为因,待缘聚集成熟又生它果;
如是辗转相续,乃成森罗万象。因此,宇宙间从自然界到众生界,从天体到微尘,没有一个现象能脱离因果。无论达官贵人或贩夫走卒,无一能在“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”的因果律下获得例外。
有些人,见有的人很善良,却没得到好报;有的人很恶,却整天在享乐。便说“好人没好报”、“好人不长寿”。这种说法不正确。
佛教讲三世因果。“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。欲知未来果,今生作者是。”
《涅槃经》云:“善恶之报,如影随形。三世因果,循环不失。此生空过。后悔无追。”
经云:“菩萨畏因。众生畏果。”
◎释迦族灭族的因果
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,琉璃王引领大兵攻击迦毗罗卫国。开始打仗以前,释迦世尊亲自去见琉璃王,要求和平解决,但怎样谈都讲不和,所以佛就吩咐释迦族不要攻击,只要防守就好。琉璃王的兵攻入城内,将居民乱杀。佛陀的弟子们请佛设法解救他们。这个时候,神通广大的目犍连尊者,用佛的钵将释迦亲族三千人摄入钵内,托到天上,以为这三千人可以被救出来了。等到琉璃王停止战争后,目犍连尊者把钵拿下来一看,钵中的人已经变成血水了。
目犍连尊者向佛陀请问此番大灾难的因果。世尊说:“这是定业难转。因为过去多生以前,迦毗罗卫城附近有一个渔村,村里有一个大鱼池。村中的人把池内的鱼,全部网来吃完,包括一条非常大的鱼。只有一个小孩从来没有吃过鱼肉,只是因为好玩敲了大鱼头三下。”世尊又说:“大家要知道,当时的大鱼就是现在的琉璃王,小鱼们就是现在他的军队,渔村的人们就是现在被他们杀的释迦族,当时那个没有吃过鱼肉的小孩就是我(佛指自己)。因为当时我敲了鱼头三下,现在就为这件事情头痛了三天。”
一个人可以不怕鬼神,不怕生死,但是不能不怕业报,不能不畏因果。
3、藏识不灭 六道轮回
《大乘入楞伽经》中世尊开示:“诸识有三相。谓转相业相真相……转识灭藏识亦应灭。然彼真相不灭。大慧。识真相不灭但业相灭。若真相灭者藏识应灭。若藏识灭者,即不异外道断灭论。”
因藏识真相不灭,以十二因缘,才有了六道轮回。
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,观十二因缘而悟道。十二因缘中,因为无明,才有了爱和取。爱和取是六道轮回的根本。有了爱和取,才有造作;有了造作,才有了善业和恶业;然后随业流转,才有了六道轮回。
王安石的《望江南》写道:
“三界里,有取总灾危。普愿众生同我愿,能于空有善思惟。三宝共住持。”
有取总灾危:有取就是有造作;有造作,就有烦恼;有了烦恼就有灾难和危险,就会在六道中轮回不已。
◎唐江山轮回转世的事例
2002年海南省妇联主办的《东方女性》杂志,第七期,以显著的位置、近二十页,发表一篇调查报告:海南省东方市感城镇不磨村村民唐江山,生于1976年。三岁时,他对父母说:“我前世叫陈明道,前世父亲叫三爹(陈赞英),家住儋(dan)州(距东方市一百六十多公里)。”并能讲一口流利的儋州方言。
六岁那年,他清楚地记得他前世所在地“儋州市新英镇黄玉村”。并带他的父母,在他的指引下,乘车来到他前世的家。接着认出了他的前世父亲陈赞英及两个姐姐、两个妹妹、前世女友谢树香。
他告知前世亲友,1967年,陈明道二十岁时,他是黄玉村的团支部书记、民兵连长,因黄玉村与邻村为土地纠纷,被对方袭击打死,被击中脑后一刀,右腹一刀。记者看到,他的腹部,现在隐约可见刀伤痕迹!
据陈明道生前好友说,陈明道活着的时候,经常为乡邻做好事,苦活、脏活、累活都争着去干。唐江山认出前世父亲陈赞英后,经常看望、赞助陈赞英,直到陈赞英于1998年去世。陈赞英去世后,村里的人一致认为陈明道还活着,将陈赞英的遗产归唐江山,但唐江山毫不犹豫,将全部遗产归陈赞英的侄子陈军助(陈赞英无子)。
调查这个事实的,皆是自称坚定的唯物主义者,其中有,海南省计划生育局副处级干部李书光,中国遗传学会理事、海南省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主任符生苗研究员,《东方女性》记者艾男、朱必松等等。
他们把这一奇闻事实,寄托生命专家、遗传专家的共同研究,从而解开两世人唐江山之谜。
这篇报道,给那些对于佛法半信半疑、对于轮回转世半信半疑的人们,提供了能够验证的很好实例。